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未來的辦公空間是什么樣的?我們不是未來主義者,但我們是戰略家、設計師。當無法確切知道未來的辦公空間具體是什么樣子的時候,我們可以基于合理的推斷對未來五年加以預測,也可以對未來10年至25年的總體趨勢和方向加以判斷。
要想討論辦公空間的未來,有必要知道一點:辦公空間并不僅限于一套桌椅、開會的空間或是辦公的區域。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從影響辦公空間的多個因素進行審視(當然,技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員工:我們是誰,我們做什么,都有哪些變化;
(2)工作地點:我們是如何理解辦公場所的,它對我們的工作有何影響;
(3)建筑:我們的辦公室在哪些建筑里,我們是怎么利用它們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以下因素,用來研究未來的工作和辦公環境:
(1)經濟/商業周期(美國平均擴張周期為五年,平均收縮周期為11個月);
(2)全球化;
(3)地緣政治;
(4)氣候變化;
(5)城市化(據預測,城市化的發展速度將達到每五年百分之一的水平。然而,在最不發達國家和低收入國家里,這一數字會更高);
(6)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超過人類智力極限的時間點會是2040年嗎)。
辦公場所的發展
要想預測未來,首先回顧歷史。現代辦公室的概念開始于商人階層,最初的辦公室正如基督教故事所述:商人和他的員工們在建筑物一層的開放空間里工作,他和家人就住在樓上。
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其辦公需求也在增加。當初的東印度公司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作為一家貿易公司從小到大,管理著大英帝國在殖民地的大量業務。從17世紀到18世紀,這家公司積累了數量巨大的紙質文件和信件。在其數量眾多的地產中,最為著名的是東印度大樓。那里原本只是一處住宅,隨著業務的發展不斷擴建,多次重新設計,其中不僅包括辦公室,還有一些大的會議室和一處用于接待客人的花園。
進入20世紀,開放式辦公室在美國興起。1906年,由Frank Lloyd Wright [(1867年6月8日—1959年4月9日)美國一位重要的建筑師,被譽為世界現代建筑四位大師之一——作者注]設計的拉爾金公司辦公樓,在美國紐約州的布法羅建成,紐約從此成為最早擁有開放式辦公空間的地區之一。這一設計風格最終演變成美劇《廣告狂人》中的布局:公司高層和各級管理人員坐在辦公室四周帶有大窗戶的辦公室里,一排排的員工則坐在辦公室的中間區域。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由一群德國設計師組成的團隊Quickborner提倡發起了Burolandschaft(辦公風景)設計風,也就是所謂的庭園式辦公室,這種新的設計打亂了原來一排排的辦公桌,按照工作者彼此之間的工作屬性和業務關系進行布局,提供一種形式多變的靈活空間,其中管理層的位置仍然保持在四周。
之后,庭園式辦公室讓位于最具標志性的一次創新:隔間辦公室。辦公家具巨頭赫曼米勒公司的著名設計師Robert Propst的經典作品Action Office,解決了辦公空間里的面積浪費問題,用更為開放的空間節省方案取代了一排排的封閉式辦公室。Action Office于20世紀60年代問世,經過一代和二代的發展,其代表性的隔間設計至今仍是美國辦公空間的主流之一。
隨著Action Office演變成Dilbertville(一種辦公隔間——作者注),辦公空間又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1985年,Philip Stone和Robert Luchetti 在《哈佛商務周刊》上發表了題為《身邊就是辦公室》的文章,提出了遠程辦公等理念,當時新技術方興未艾,讓人們看到了遠離辦公桌工作的可能性,辦公空間的設計也很快有所反應。
1995年,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Franklin Becker和耶魯大學的Fritz Steele,出版了新書《辦公空間設計》,標志著辦公空間的設計首次與公司的商業成功直接相聯。2002年,美國政府總務署發起了一項名為“辦公空間2020”的研究與開發計劃,組織了大量專家研發一種工具,幫助聯邦政府機構重新規劃自己的辦公場所,支持業務需求。這一行動最終拿出一份“辦公場所總體方案”,目前仍作為標準繼續使用。
2005年,美國《房地產企業》雜志發表名為“辦公空間戰略:什么是辦公空間和你需要關注的重點”的文章。至此,美國主要的企業巨頭們都加入到辦公空間戰略的研究隊伍中。德意志銀行是最早制定戰略的公司之一,取名為“智能空間2002”;微軟于2004年和2005年間研究了本公司的辦公方式,并最終啟動“辦公空間優勢計劃”,目前這兩項計劃都處在不斷完善和演變之中。
圖上文字:
從上到下:你,律師事務所,消費商品,金融服務,藥品,美國政府,油氣,媒體,技術,咨詢
1985:身邊就是辦公室;1995:辦公空間設計;2000:德意志銀行智能辦公室;微軟辦公空間優勢;美國總務署與辦公環境2020
今天,大多數公司都將辦公空間視為一種競爭優勢,而非單純的成本負擔。設施成本包括設計費、建筑費和運營維護費等,只占公司成本中的一小部分,90%的業務運營成本用在了包括工資福利等在內的員工成本上。因此,大家開始尋求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辦公空間,而不是忙著節省成本。我們預測,未來這一趨勢將繼續保持。
勞動力結構變化對辦公空間設計的影響
未來五年間,無論是從年齡、種族、性別、地區、社會經濟背景等內在屬性上講,還是從認知觀點和生活經歷等學習特征上看,整體勞動力的結構都將發生更多的變化。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各國種族政策的綜合作用和人口統計方式的變化影響。
可以預計的勞動力變化有:將會有更多的退休人員重返工作崗位(或在家中兼職),從業者尋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1099經濟模式的影響將越來越大(“1099經濟”實際上是硅谷創業公司的一種創新的勞動模式,指類似Uber一類的新興經濟模式。在1099經濟下,當你從這些公司中預定了一項服務,那個來提供服務并獲得報酬的人,不需像正式員工一樣報稅,取而代之的是來自1099個承包商合同文件。這1099個公司里最著名的例子是優步或滴滴。簡言之,1099經濟下的工作模式就是指從平臺接受工作任務——作者注)。
未來十年,也就是到2027年前,全球社會經濟變化會導致從業人員的類型、工作性質、工作方式等發生巨變。新興市場的中產階級激增,對整個勞動力結構產生大的影響。當前,全球三分之一的中產階級位于亞太地區,到2030年,由于中國和印度等國家中產階級的增加,這一數字將會翻倍。人們的購買習慣也會發生變化,從而推動經濟發展。根據摩根斯坦利進行的調查估計,2030年的中產階級數量將是2010年的兩倍。
新的工作模式將會涌現,醫療、酒店等服務行業的就業崗位將持續增多,但將會有一批從業者傾向于靈活的工作方式和兼職就業。新技術的發展將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
全球互聯互通的背景下,人們創業的本能將催生點對點經濟的發展,一家公司可能只有幾名核心骨干成員,大量的工作依靠兼職網絡完成。辦公空間將轉而適應7天24小時工作方式,對專業培訓、知識共享及社區建筑等的依賴將會更大。
可穿戴技術(如智能手表和健身記錄器等)早已為人熟知。很多人開始使用此類設備參與各類健身計劃,而且多是自愿參加。這將為工作狀態的跟蹤與研究提供便利,包括信息接入控制、時間和空間利用跟蹤、建筑安全等。
通訊技術日漸成熟,很多辦公室的保安早就用上了此類設備,但信息的讀取還僅限于特定的接收點。指紋和面部識別、視網膜掃描、靜脈識別等生物應用技術也將普及,這些將伴隨著對員工出勤率、活動區、空間利用率甚至通訊內容等的信息搜集,但也面臨著隱私保護問題。
那么,所有這些對辦公空間設計有什么影響呢?辦公空間設計將如何順應這些趨勢?
(1)將設置更多的專用空間以及團隊工作區、培訓區等:雖然未來會有更多的工作任務,也不完全在公司辦公室里完成,但人們依然要面對面進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預測,受住宅和酒店設計的啟發,辦公室設計將充分采用高科技,設置更多的交流、互動、休閑空間,從而提供多功能服務。
(2)建筑維修和設施服務團隊將越來越重要:維修房屋,保養辦公用品,甚至未來的機器人等,都需要專業的服務團隊。
(3)房地產需求降低:大型公司將縮減辦公空間的面積;小公司普通員工的辦公室則依據工作而定。
(4)鑰匙和房卡將會消失:技術的進步使得鑰匙和房卡成為多余的物品,未來將通過指紋等生物特征出入辦公室。
(5)為個人定制辦公空間:雖然今天的一些公司已經實現部分功能,但未來可穿戴技術的應用將與建筑自動化系統相融合,辦公空間將能夠感知人們的需求,為個人定制想要的工作空間。
(6)極其重視網絡安全:由于更多的數據被自動采集并用于電子系統,相關控制系統數量巨大,因此網絡安全非常重要。
2040年會是怎樣?到204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90億人,世界各國的勞動力需求與分配將發生重大變化。雖然速度有所放緩,但人口的增加仍然會帶來就業的壓力,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科技發展對辦公場所設計的影響
雖然就業市場中將以技術崗位為主,但是辦公空間的技術變化會對各行業的就業情況產生影響。到2040年,虛擬現實技術將會普及,整個辦公空間都將是虛擬的,至少也是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這必然會對人事管理和辦公通訊等工作帶來徹底的變革。
機器人技術同樣會對未來的工作產生影響。工業機器人市場將以每年11.5%的速度增長,今天的白領都將被未來的自動化系統所取代。事實上,在一些行業的辦公室里,機器人已經開始負責接待、安全和供應服務等工作。隨著研發和實驗工作的進行,未來人類將更多地擔負監管、編程等職能。 同樣,這些會對辦公空間設計產生巨大影響:
(1)更加依賴技術:由于辦公空間將使用更多的自動化系統和人工智能技術,技術的研發與支持將更加重要。
(2)消防和生命安全設計發生變革:人工智能、機器人、虛擬人不需要消防保護,它們自動與云端連接,對物理空間的破壞不會影響信息的存儲。在人類工作的區域,現有的設備使用方式也需要改變。
(3)需要更多的可導航空間:由于辦公室里機器人的增多,因此需要設計更多的可導航空間,減少樓梯,增加顏色、圖案或文字等標識。
(4)空氣質量、電力和管道的變化:因為只有人類需要呼吸,因此供熱和制冷設備需要的電力,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通過智能分配;設備的增加會提高用電量,而咖啡或茶水供應則能減則減。
從大的方面看,我們可以做出一些假設,盡管下面事情發生的概率很難預測,但考慮一下還是很有意思的:
(1)假如我們人類可以植入芯片,無需設備計算和通訊將會怎樣?
(2)假如我們到達奇點(指宇宙起源研究中最初的起源——作者注),而人工智能接管世界將會怎樣?
(3)假如外星人(無論善惡)出現在地球將會怎樣?
通勤方式對辦公空間設計的影響
飛行車在準備接主人上班
目前,上班族每天都會在辦公室工作8小時左右,然后下班回家。隨著電話辦公、家庭辦公和聯合辦公等多種靈活辦公方式的普及,上班族可以選擇少花一些時間在去往辦公室的路上。盡管靈活辦公益處頗多,但會在技術、組織政策、社交互動等方面帶來一些挑戰。長期采用這種靈活辦公方式,會由于社交和技術層面的原因造成工作效率不高。
未來五年間,大多數上班族還是要每天堅持上下班,而大中城市或人口密集的城郊地區仍將是辦公場所的主要所在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多的通勤時間將繼續成為導致缺勤、健康、社交問題和工作生活失衡等問題的因素之一。
一、未來十年
由于交通方式的進步,未來的通勤方式和通勤本身都將發生變化,靈活辦公越發普及也將演變出更多的形式。
從通勤本身看,上下班的人將采用更為靈活、個性、快速、環保的方式,不再獨自開車來往。在較大的城市,人們對行走健身、環境保護和成本效率的重視,將導致汽車擁有量的持續下降,城區和城郊等區域將繼續成為工作場所的主要所在,多種交通方式可達。
為了迎合人們騎車上班的需求,城市里已經增加了很多自行車設施,各類建筑也為騎行者提供更為便捷安全的配套服務,以方便人們通勤。這也意味著工作者將越來越多地選擇自行車可通達的地方或方便騎行上班的地方工作。
優步等共享出行方式仍將受到歡迎,公共交通系統將繼續擴大路線和服務,一體化通行技術將使非駕車出行更輕松、成本更低。無人駕駛汽車的數量將增多,幫助人們避免傳統駕駛帶來的困擾。充分利用共享出行方式和無人汽車等的個人快速交通(PRT)系統將得以發展和普及。
這些通勤方式將對辦公空間設計產生重要的影響:
(1)需要為移動辦公者提供更為先進的現場辦公支持:辦公空間的設計應該能夠支持所有工作者,包括那些只在有任務時前往辦公室的兼職人員。這就意味著,辦公空間需要具備虛擬工作條件,例如在會議室配備高品質的麥克風、視頻會議室內保持不受干擾、有足夠通暢的寬帶服務等。
(2)緩解長途通勤帶來的壓力:由于一些工作者會從很遠的地方前往上班,公司需要考慮設計一些能夠緩解長途駕車壓力的空間,修改工作要求以提供更為靈活的工作方式。
(3)改進信息和影音技術支持:無論工作者在什么位置,都必須為他們提供無縫辦公服務。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工作者對技術的熟悉和適應程度,減少具體的硬件使用,增加云計算、軟件應用等,借此幫助公司更為正確的投資和更為快速應對變化。
(4)辦公室最好選擇在可步行和騎車上班的位置:選擇可以步行上班或在住所附近的上班地點將非常重要。辦公區附近交通便利,同時為工作者提供沐浴和安全存儲柜等,這些都有助于鼓勵健康環保的通勤方式。
(5)重新設計停車場,以適應帶有自動駕駛和自動停車功能的汽車:可以縮小或減少停車場的數量,提供安全的快速上下車點。
二、未來二十五年
讓我們走向更遠的未來,現有的系統將被速度更快和更為便捷的解決方案所取代,超高速出行方式和技術相結合,實現無縫的遠程連接,為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每天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工作和生活。
磁懸浮列車等高速交通工具將在全球普及,飛行汽車也可能成為主流,這些都將對城市規劃者和設計師的工作任務帶來巨大影響。雖然世界各地的經濟發展不同,先進技術的發展層次也各有不同,但出行更快、更為方便、方式更多等將成不爭的事實,未來的通勤方式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將對辦公空間設計造成以下影響:
(1)設計7天24小時運行的辦公室:全天候運行和網絡連接服務、視頻會議和虛擬會議功能等,都將使辦公變得更為輕松。
(2)尋找整合機遇:未來的辦公室將在主要城市、城郊或農村等地區綜合使用各類技術功能,不再強調工作者的生活方式,支持人們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進行工作。
(3)為工作者提供安全可用的空間:工作者可以24小時進入辦公室,享受安全、可靠的工作和住宿保障。
(4)為飛行汽車做好規劃:飛行汽車需要停車和上下車位,這些地方將成為建筑物的一部分。房頂可能用于停車,巨大的停車場和多層停車系統將成為歷史。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誰也不知道下一個發生在身邊的創新會是什么。我們所知道的是,人們的上下班通勤方式將會改變,而設計師們必須適應這些變化。
未來建筑物的特性及其對辦公空間設計的影響
目前來看,建筑物應該是辦公室最為永久的一部分了,一棟建筑物的平均壽命按照80年算的話,將超過很多在其中工作的工作者。當今的建筑物設計可謂瘋狂,各類建筑工程、市場回報和消費者歡迎程度等方面的記錄不斷被刷新,高度似乎沒有限制,未來五年內全球至少將有8座最高的建筑落成。
雖然新的建筑物將展示最為前沿的技術、工程和建筑創新,但我們眼前的都市風景線大都還是由現有的建筑物組成,它們在未來一定時間內還將伴隨我們。一般情況下,一座建筑物每隔40年左右就需要進行重新改造,因此對于未來的建筑物和辦公空間而言,建筑裝修與改造將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除了采用和普及最為先進的設計創新之外,節水節電和降低成本等仍將成為設計師們考慮的重點。
一、未來十年
未來十年將會出現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將會有更多的個人企業承擔起環境保護的職責,房產擁有者將通過建筑設計與管理獲得更多的收入,生活兼工作的概念將繼續成為主流,技術的發展將使辦公空間變得更小、更有效。
節能環保的長期收益將繼續增加,如今最先進的前沿技術,包括藻類外墻、空氣凈化涂層和自主發電技術等,到時都將得到日常的應用。我們將看到,生物仿生設計、親生命性設計和生物復合設計等技術將繼續發展擴張。
建筑物及其使用者將產生更少的垃圾,消耗更少的能源,自主生產更多能源,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節省運行成本,對公共設施的依賴程度也將減少。這些變化意味著房產業主將有更多的責任承擔基礎設施的運營,包括水過濾、發電和垃圾處理等。
未來十年的建筑物將更方便、更易使用,工作生活兩用模式將繼續普及,我們將看到多用戶共用的多功能建筑成為主流,使用靈活,便于改造,提升建筑資產使用價值。通過在建筑系統內的新技術應用,供熱通風和空調系統所占空間將減少,使用者與建筑環境之間的互動也將改變方式,終端用戶設備將變得越來越小,電量和制冷需求將進一步降低。
同時,我們還將看到,建筑物將更趨定制化,更能響應使用者的需求。智能建筑技術將逐漸成為新的建筑標準,根據工作者的偏好決定環境溫度、光線亮度等。計算機技術為建筑環境提供更多支持,遠程工作和虛擬現實等將成為主流應用。這些對辦公空間設計將造成以下的影響:
(1)重新考慮租約與建筑功能:用戶需求與房產營收模式的變化意味著,建筑物將更加能夠滿足用戶的要求和開發商的期望。租約條款將會更加簡單,租期會縮短,辦公室也將改為按需隨機使用。
(2)隨時修改用途:設計師和開發商將轉而采用更為通用和簡單的模式,從而能夠在用戶需求變化時快速進行調整。
(3)高科技、高度個性化:高清視頻系統將無處不在,使得遠程合作辦公更加輕松,而安全措施則更加到位。高度互聯的可穿戴技術,將幫助用戶通過傳感器系統實現空間的控制。
(4)智能辦公室主宰:配備以軟件和應用程序為基礎的控制系統的建筑將成為主流,建筑物的維護工作將成為高科技工種。
(5)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環保措施成為常態,對LEED和BREEAM(美國和英國的綠色認證)等認證系統的依賴將逐漸減少,融合健康管理與企業組織政策的員工健康計劃,將成為對環境保護措施的評級依據。
二、未來二十五年
更遠的未來,我們會看到建筑環境與其服務方式的定義將會有更為顯著的變化。到2050年,全球建筑物的需求數量將會增加3000萬左右,而很多現有的建筑經過改造后會依然使用。城市和周邊地區基礎設施開發模式的新趨勢將影響大量新建建筑和改造建筑。
建筑物設計和建造能夠直接應對環境威脅,建造和運營能夠抵消環境的影響。未來建筑物的發電量將超過其用電量,將通過特殊的涂層和設計技術凈化環境空氣,現場處理廢水等。
由于海平面不斷提升,我們將看到漂浮式建筑物的出現,而建筑物的建造能力將達到抵御100年到500年洪水的水平。在面臨海水上漲的沿海地區,城市內的建筑將更加優化,兼具抵抗天災和使用需求。水下建筑也將得到較大發展。目前主要用于酒店和旅游的水下建筑,在太陽能和海水動能的驅動下,將在未來幾年進一步豐富功能。
城市內的人口持續集中也將影響新建筑的開發速度與高度,建筑設計師們將不斷推高建筑物的垂直高度,將它們變成獨立的城市。有人預測未來的建筑將達到18英里高(8000層),而阿聯酋的哈里發塔只有600層。
同樣,物聯網也將影響建筑。專家認為,二十年后物聯網傳感器有可能增加到超過100萬億個,徹底改變我們的設計、運營和評估工作。新技術的不斷整合與應用將使建筑物配置更多設備,具有更大的通信功能,產生更多能量,這些對辦公空間設計帶來以下影響:
(1)電梯設計徹底發生變化:超高的建筑物將完全改變人們在建筑內的活動方式,磁懸浮與氣囊列車等技術將用于建筑內的高速交通工具。
(2)用于停車和供貨的空間站:從空中進入超高層建筑要比從地面進入更方便,于是就需要更多的停車和卸貨設施,為飛行汽車和無人駕駛貨車提供服務。
(3)環境定位:氣候變化與海平面的上升,將對人口分布和建筑物的開發產生巨大影響。
(4)集成的城市區域:在城市內的集約化發展和超高空間工程建設,城市再無需四處擴張與漫延。
(5)自給自足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將集中建在建筑物內或開發工地上,形成自給自足的城市中心。
(6)全球范圍內的自主發電:隨著技術集成,建筑物本身可以為設備充電,并與其他系統保持聯通。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盡管我們可以預測一些趨勢,但我們真正知道的是,建筑將繼續發展,它們的進化將會影響我們的計劃和使用工作場所的方式。面對這些變化,辦公空間設計師你們準備好了嗎?